【健康科普】2025年“世界肝炎日”|社会共治,消除肝炎
2025年7月28日是第15个“世界肝炎日”,我国今年的宣传主题是“社会共治,消除肝炎”,旨在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,有效控制病毒性肝炎流行,减少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及其导致的死亡,为健康中国建设打下坚实基础。本文带您科学了解病毒性肝炎的传播、预防与治疗,共同助力WHO“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”的全球目标。
一、病毒性肝炎:不只是“肝炎”那么简单
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(主要包括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型)引起的肝脏炎症,其中乙型肝炎(HBV)和丙型肝炎(HCV)危害最大,可导致肝硬化、肝癌。
1. 甲肝(HAV)和戊肝(HEV)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(如生海鲜、未煮熟的肉类),多为急性感染,戊肝对孕妇、老年人威胁较大。预防措施主要是注意饮食卫生,接种甲肝疫苗、戊肝疫苗。
2. 乙肝(HBV)和丙肝(HCV)的主要传播途径是血液暴露、母婴传播、性接触、不规范医疗操作(如纹身、拔牙)传播。慢性感染率高,乙肝可通过疫苗预防,丙肝已可通过直接抗病毒药物治愈。
3. 丁肝(HDV)依赖乙肝病毒复制,所以丁型肝炎患者往往同时患有或既往得过乙型肝炎,丁肝与乙肝共同感染会加速肝病恶化。
二、警惕沉默的杀手:慢性肝炎的隐匿性强
超过80%的肝癌与乙肝或丙肝相关,但肝炎早期常无症状,易被忽视,可通过肝功能检查、乙肝五项、HCV抗体检测等早期发现。 以下人群建议主动筛查:
1.乙肝表面抗原(HBsAg)阳性者的家庭成员;
2.1993年前输血或接受过侵入性医疗操作者(丙肝高风险);
3.长期饮酒、肥胖等肝损伤高危群体。
高危人群需警惕以下信号:
①典型症状:乏力、食欲不振、皮肤、巩膜黄染(黄疸)、深色尿、上腹疼痛。
②进展风险:慢性肝炎→肝纤维化→肝硬化→肝癌(乙肝/丙肝是肝癌主要诱因)。
③夏季高危期:高温环境会加重肝脏代谢负担,酒精摄入增多、作息紊乱会加速肝病恶化。
三、科学防治:从疫苗到治愈
1. 疫苗是最经济有效的武器 :乙肝疫苗是预防核心,已纳入我国新生儿计划免疫(按0-1-6月程序接种三针),接种后保护率超95%。成人未接种者(尤其医务工作者、性活跃人群)建议补种。 甲肝、戊肝疫苗也可选择。
2.阻断传播:避免共用剃须刀/牙刷;规范性行为;拒绝不洁医疗操作(如纹身、注射)。
3. 治疗突破:从控制到治愈
乙肝:虽无法彻底清除病毒,但抗病毒药物(如替诺福韦、恩替卡位、干扰素等)可有效抑制复制,降低肝癌风险。新型的细胞治疗药品也即将问世,乙肝临床治愈指日可待。
丙肝:直接抗病毒药物(DAA)治愈率超过99%,疗程仅12-24周。
4. 日常护肝建议
避免酗酒、滥用药物及保健品;
均衡饮食(低脂低糖)、控制体重、控制脂肪肝(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与肝癌关联性上升);
感染者定期随访,避免传染他人。
四、消除肝炎,我们能做什么?
目前国家政策的制定已经加强了药物可及性(如丙肝DAA纳入医保等)。
个人:主动检测、接种疫苗、拒绝歧视;
社会:推动筛查普及、规范医疗操作;
2025年世界肝炎日即将到来,让我们携手行动:早预防、早检测、早治疗,向“消除肝炎”迈出坚实一步!